中西医助理-诊断学基础(2017) 基础精品班

课程讲义详情
字体:      打印: 省纸版>> 清晰版>> 自定义>> 答案:显示
症状学
第01讲 发热
  (一)症状学
  (二)问诊
  (三)检体诊断
  (四)实验诊断
  (五)器械检查
  (六)影像诊断
  特点
  内容多而散
  临床课的基础
  与各个系统疾病密不可分
  应对措施
  抓重点:我帮忙
  分类整理:串糖葫芦
  
  我们需要做的事
  ◆ 做笔记、动手
  ◆ 动嘴
  ◆ 核心:以考试为目的,兼学别样
  
  
  
  
  概念
  症状:患者患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体征:医师通过体格检查发现的异常征象。
  
  发 热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热发病学基本环节示意图
  
  1.感染性发热
  ■ 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2.非感染性发热
  ■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术后、烧伤、出血等。
  ■ 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 内分泌代谢障碍:甲亢
  ■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暑、脑出血等。
  ■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产热大于散热所致。
  发热的临床分度
  ■ 低热 37.3~38℃
  ■ 中等度热 38.1~39℃
  ■ 高热 39.1~41℃
  ■ 超高热 41℃以上
  稽留热
  
  ■ 1.稽留热
  ■ 39~40℃。
  ■ 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
  ■ 常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驰张热
  
  2.驰张热
  ■ >39℃。
  ■ 波动范围>2℃。
  ■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 (败/湿/结/脓)拜师结盟。
  间歇热
  
  3.间歇热
  ■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骤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波状热
  
  4.波状热
  ■ 体温渐升至39℃或以上,数天后渐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 常见于布鲁菌病。
  
  5.回归热
  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几天后规律地交替一次。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回家挥霍。
  6.不规则热
  ■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不规则热
  
  总结(串糖葫芦)
  
  
  共同点:
  >39℃
  不同点:
  波动范围:
  稽1,驰2:
  
  
  
  体温曲线 常见疾病
1.稽留热 >39℃,波动:1℃ 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 >39℃,波动:2℃ (败/湿/结/脓)拜师结盟
3.间歇热 高热期(h)与无热期(d)交替 疟疾、急性肾盂肾炎(钓鱼)
4.回归热 骤升骤降,各持续几天 回归热、霍奇金病
5.波状热 渐高渐降 布氏杆菌病
6.不规则热 无规律 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下列哪项属于非感染性发热的疾病
  A.肺结核
  B.肺炎
  C.急性肾盂肾炎
  D.伤寒
  E.中暑
  下列各项,可见间歇热的是
  A.急性肾盂肾炎
  B.肺炎
  C.风湿热
  D.渗出性胸膜炎
  E.霍奇金病
  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是
  A.感染性发热疾病
  B.皮肤散热减少性疾病
  C.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性疾病
  D.心脏、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
  E.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性疾病
  一位发热患者,体温在39℃以上,未用任何退热降温措施,24小时内体温波动达2℃以上,最低时体温仍高于正常。这种热型是
  A.稽留热 B.波浪热
  C.间歇热 D.回归热
  E.弛张热
  体温在39℃以上,一日内波动范围超过2℃者,多见于
  A.风湿热
  B.伤寒
  C.疟疾
  D.大叶性肺炎
  E.中暑